孩子上初中厭學怎么辦?聰明的家長這樣做。
孩子上初中后,學習成績下滑不聽話怎么辦?
李玫瑾教授曾說過:孩子6歲以前,父母的嘮叨和教誨是黃金,12歲以后,父母的話都是垃圾。對12歲后的孩子,真正聰明的父母都知道示弱。12歲后,孩子就會有自己的思想觀念,對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。家長若不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,憑自己的蠻力與孩子較勁,不但會引發親子間的戰爭,也容易造成父母與子女間的疏遠,造成隔閡。
家長要學會示弱,就是要懂得看和聽,尊重孩子才會和孩子有好的溝通。TA怎能順從父母的教誨呢?如果孩子內心不認同父母?而且家庭教育是每一位父母都不可忽視的大事。
家長做好3件事,能讓孩子愛上學習
第一件事:找出原因,進行相應地調整。
初中是小學向高中的過渡階段,知識點比小學增加了很多,難度也大了,再加上要參加中考,不少孩子都感受到了學習壓力。有些孩子,因為在學習上遭遇了很多困難,長期情緒低落,漸漸變得厭學;也有一些孩子,因為考試成績經常排在班級靠后位置而變得厭學。孩子厭學,除了學習上的原因,也有家庭、同學、老師等方面的原因。比如有些孩子長期受父母觀念影響,不喜歡學習;有些孩子,進入初中后與同學關系緊張,所以不想去學校,討厭上學;有些孩子,因為初中教師不像小學教師那樣照顧他(她),便對老師產生厭恨心理,以至于不想上學。
找出了孩子厭學的原因,好比是醫生找到了病人的表現,剩下的就是對癥下藥了。不過要強調的是,改變孩子厭學的情況,不能太急,用藥不要過猛,要緩緩為之,慢慢來,防止孩子出現“不適”表現,引起反作用。
第二件事:培養興趣,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。
當找到了原因,做出了相應調整之后,就要著手培養孩子的興趣,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。興趣是人們開展活動的最大動力之一,如果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,他們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,積極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。而要想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,首先家長本人要對學習很有興趣,平時家長要陪孩子看看書,偶爾與孩子討論一些閱讀感想;在旅游的時候,多跟孩子聊聊歷史、地理和當地的文化。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,父母喜歡學習,孩子大多都對知識抱有極大的興趣。
父母要想辦法設計方案有意思的學習情景,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開心。
第三件事:正確引導,提高孩子自信心。
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合理指導,很多父母因為對孩子執行了“散養”現行政策,不了解孩子的真正學習情況,也不正確引導孩子恰當地了解學習中碰到的問題,造成孩子連續遭到挫敗,進而喪失自信心。父母要協助孩子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和休息日,正確引導孩子培養思考的習慣,別一下班了就躺在沙發上看手機、刷視頻。陪孩子閑聊、科學研究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、使孩子從學習中得到滿足感,進而提高自信心。年輕孩子一旦擁有自信心,就不容易明顯地抵觸學習,她們對學習的心態將慢慢由反感變為喜歡。
一般說來,初中二年級是孩子厭學的多發期,緣故大約有兩個:一是初三知識要點小,內容非常簡單,學習壓力并不大,許多孩子和中小學一樣邊學邊玩,考試成績還不錯,因此對學習還有一些自信心,可是到了初二,后進生提升,教師教學節奏感加速,有一些孩子考試成績降低顯著,逐漸的逐漸反感學習;二是很多孩子到了初二便會進到“青春期叛逆”,情感越來越復制,更自傲或不自信。因而,在很多初中學生,初二會發生大區域的“斷塊情況”,考試成績越差,主動性越差,學習效率越低,考試成績越差,兩極化越顯著,“正中間生”越來越低。
孩子厭學,大多數是因為自身的心理狀態情況和客觀現實的學習艱難而致,父母在找尋問題的根本原因時,不可以只看情況,而應深思熟慮、幫助孩子持續調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