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位來訪者說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去學校,無論怎么勸,都不行。自己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辦?感覺是束手無策。其實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安安心心去上學,去讀書,這樣自己也能夠有很多時間來處理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事情。
如今又到了開學季了,孩子們又要開動小腦筋不去上學,和父母斗智斗勇,畢竟對很多學生來說,開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!
為了讓孩子順利返校,父母可謂使出渾身解數——
有企圖采取打罵的方式逼孩子就范,結果導致親子關系惡化,最終連最基本的溝通都無法進行。
有采用放任式管教的方式,一廂情愿的想等孩子自己醒悟,卻不曾想孩子變本加厲,越來越叛逆。
還有動員家里親戚長輩輪番上陣勸說,最后導致孩子不僅沒去上學,反而更加閉門不出。
為什么以上種種方式都無法湊效?根源在于我們并沒有觸及到孩子的真實需求。
當孩子遲遲不愿意上學的時候,我們應該怎么辦?這取決于我們看待問題的層次,因為它決定了我們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。
問題的層次有兩點,即表面問題和真實問題。通常我們看到的都是表面問題,而不是真實問題。
比如孩子感冒發燒了,如果我們只看到了表面問題,就會說:“趕緊退燒。”;但如果我們看到了真實問題,則會說:“這孩子受寒了,要驅寒。”
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在表面問題上下功夫,只會掩蓋病因,貽誤時機;在真實問題上下功夫,才能快速有效地從根源解決問題。
再比如,孩子在學校和朋友吵架被孤立了,你和孩子說:“這是你自己的錯誤,人家理別人就不理你,肯定是你做得不對。你以后也別理他們就行了,好好學習才是正事。”
試問,這種方式能夠解決孩子的真實問題嗎?顯然不能!因為孩子的需求是人際交往的需求,需要你幫他解決這個需求的問題,而不是否定他的需求。
回到開頭提到的問題上來,孩子不上學的行為背后一般有以下四種需要:
一、交往的需求
可能因為孩子缺少社交技巧或者性格原因,導致朋友少,或者被孤立,而手機社交軟件卻能夠滿足他的需求。
二、價值感的需求
成績是孩子價值感的重要體現,也許他在擔心疫情期間沒有好好學習,害怕面對老師的批評和考試不理想的責難。
三、安全感的需求
回到學校,意味著需要面對學習壓力、人際壓力等各種壓力,而手機卻可以給到孩子一個無壓力的“安全空間”。在舒適區待久了,孩子就愈發不愿意回到學校了。
四、被認同的需要
孩子想要得到父母和周圍人的認可,而父母平時很少表揚孩子,所以孩子希望通過游戲等其他方式獲取認同。
了解了上面這些真實原因,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幫孩子解決他所逃避的問題了,而且是越及時越好。否則,貽誤了學習時機不說,一旦孩子通過目前的行為“獲益”,嘗到了甜頭,那么之后想要去改變就會越來越難。
那面對即將要分離的孩子們,父母要怎么樣做,才可以讓孩子開心回校
一、幼兒園的小盆友們:焦慮分離
孩子年幼的時候,與父母分離,都很容易感到不安與焦慮,特別是從幼兒園正式進入規范的小學教育。孩子會再度感到陌生與不適,總想得到父母的再次庇護,但孩子總歸會要長大,免來了短暫的分離。
父母可以嘗試做到以下三點,來幫助孩子順利度過“焦慮分離”
1、明確的告知孩子,父母回家的時候
如果要與孩子分離的時,可以溫柔明確的告訴孩子回來相聚的時間,比如“寶貝,媽媽5:30下班,估計6點就到家了,那時候,媽媽就可以陪你了,好嗎?安心在家等媽媽就好。”
孩子的心中有了明確的期待,也知道自己沒有被無限期的拋棄,便會安心許多。此時,面對暫時的分離,孩子的心中就會舒緩很好。
2、讓孩子享受獨處
可以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,比如畫畫。前期先陪伴孩子,引導孩子畫出好看的畫,并與孩子討論離開一會會。
等時機成熟一點的時候,可以深入引導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畫作之中,長時間的思考構圖,長時間的描邊涂色,長時間的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之中,孩子慢慢全心投入到事情中的時候,時光便不會存在。
孩子與父母分離時,也不會焦慮,而是更專心的置身于自己的游戲與興趣之中。
3、增加孩子的交往群體
每日放學之后,可以多多帶孩子去小區的游樂場運動,去的次數多了,小妮子便在那里結交到了更多的好朋友。她歡快地與那些新朋友奔跑,跳躍,蕩秋千,玩滑滑梯,吹泡泡。
在這些過程中,孩子接觸到更多新鮮的人群,也得到了大家的喜愛,于是她的孤獨感漸漸消失,反而自信心更強了,她再也不執著于只跟媽媽在一起了。
二、小學以后的孩子們:厭學拯救大行動
初中、高中的孩子比起與父母分離,更害怕回到學校,面對成堆的作業,難懂的課程。所以,對待這些孩子,要進行的是“厭學拯救大行動”,具體的話,可以嘗試以下二個簡單、實用的方法。
1、調整生活作息
第一要幫助孩子適應的就是:正常的生活作息。孩子放學的頭一個月,要重新調整孩子的作息,讓孩子的生活慢慢回歸正常,收身收心。如此,孩子可能精神狀態俱佳,能更有精力應對未來的回校生活。
2、與孩子推心置腹
開學的前幾天,父母要找時間與孩子深入溝通,推心置腹一番,如此,便可以分享孩子的快樂與憂愁,也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注與愛。這些看似沒有任何實效的聊天,其實是孩子心中最大的溫暖與力量,因為,孩子很多時候需要的不是解決某一個問題,而是希望自己得到認可與關愛。
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力量與勇敢,去面對未來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挑戰,因為,任何時候,父母都是孩子最大的依靠。
3、適當的引導孩子定立這一件新的目標:
新的學期,可以幫助孩子重新定立一個學習生活小目標,并且在完成目標時候,完成孩子的一個小心愿,如此,孩子可能會時刻關注目標,全力于達成愿望之中。
神獸歸籠,普天同慶,這應該是當代父母最期待的時光,當然,我們更加期待,孩子也是滿心雀躍地回歸學校,快樂地學習,畢竟,上學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,對嗎?
生活中,你有什么高招,解決孩子的焦慮與不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