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五四青年節的到來,人們對青少年的關注更多,如今的青少年,在社會穩定、物質豐富的環境中長大,卻心理問題發病率、自殘與自殺比例連年增長,問題青少年越來越多。
經研究發現,學習無動力、對真實世界無興趣、社交無能力、生命無價值感的青少年越來越多,這場以“四無青年”為典型特征的心理危機如同風暴席卷而來。
學習無興趣,厭學情緒多
過去,厭學情緒更多出現在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,但近年來,越來越多成績良好甚至優秀的學生也出現了類似問題,很多孩子認為考是為了滿足父母和社會的期待,而自己學習沒有興趣。
真實世界無興趣,斷網就鬧自殘、自殺
現在的青少年是在網絡中長大的一代,智能手機成了標配。為了玩電腦、玩手機,有些孩子甚至不惜自殘、自殺,青少年的網絡成癮,一方面也是他逃避繁重學業的一種方式。研究表明,網絡游戲、網絡社交等刺激促使多巴胺分泌形成愉悅感,但這種愉悅感會使人喪失對其他活動的興趣。
社交無能力,沉迷網戀和追星
網癮少年中有一部分是沉迷于網戀,他們往往對于現實世界的社交關系感到失望,從而求助于網絡,消除其孤獨感。還有一些青少年對二次元的“紙片人”十分珍視,為此熱衷于追星氪金,對于社會事件中的普通人卻惡語相向,進行網絡霸凌。
生命無價值感,枯竭感過早到來
現在的青少年,為了爭奪教育資源,家長過早地逼迫孩子學習,他們不僅在學校進行高強度的學習,課外補習班也通通安排上,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。家長的職場壓力和學生的學業壓力,影響身心健康的同時,也使親子關系持續惡化。
要解決“四無青年”的問題,除了青少年自身的的努力之外,家庭、學校、社會、國家要需要做出改變。現實生活豐富,和朋友相處愉快,對未來有所期待,才是青少年們真正應該過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