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對孩子保持這三種態度:
對孩子學會尊重
在傳統觀念中,我們只是單方面強調孩子對父母的尊重,而從未聽說過父母對孩子的尊重,也可能與“三綱五常”等傳統觀念有關,可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孩子并非父母的私人物品,而是具有獨立人格和意識的個體。
如經常可以聽到父母對孩子說“謝謝兒子!”這就是一種進步,能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,凡是孩子有能力獨自完成的事情要讓他獨自去完成,凡是涉及到孩子利益的事情要多與孩子商量,征求孩子的意見,而不能簡單地以專制的封建家長的手段來解決問題,尤其不能用個人的意志來代替孩子的想法。只有在這種相對寬松、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,才能擁有更為健康的心理。
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得與失
在現實生活中,有些家長總是將孩子視為個人的私人物品,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,甚至是將孩子視為達成個人愿望的工具,對孩子提出過多不切實際的要求,從而導致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真和快樂。
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:一個人能夠取得多大程度的成功與先天的智力因素關系并不大,更多的還是與后天的主觀努力程度有關,因此,在兒童成長的早期,更多的需要關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,而不能片面地強調早期的智力開發,更不能經常給孩子“笨蛋”“你真沒用”等方面的言語暗示。
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以賞識教育為主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時時都需要父母的賞識與肯定,能夠得到父母長期肯定和賞識的孩子會更具有自信,更愿意嘗試新生的事物,也更具有創造性,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經常肯定孩子的進步,尤其當孩子出現困惑或犯錯時,更需要把自己擺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,從理解、關愛的角度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,幫助其成長。
正苗啟德素質教育學校心理專家指出:要想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,以后人生各個發展階段順利度過,那么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尤為重要。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最為直接,所以父母應該盡最大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