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需要存在感,而存在感有必須是在相互關系中產生的,在孩子世界里,他們會通過各種試探得到回應來體驗存在感,如果做什么事媽媽都不搭理,他就會產生負面情緒,對世界產生錯誤認知。
那么,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,分別有哪些后果呢?
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。比如說寶寶跟你說,“媽媽,這個小狗好可愛啊!”那媽媽可以回應說“媽媽看到了,真可愛!”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。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,去確認它,彼此都會很幸福。
第二種是無關反應。比如一個小孩子說“媽媽,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,好可愛的!”。有的媽媽會說:“你作業寫了沒?”。
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,經常得到無關反應,那么,長大后,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,于是變得冷漠。當然,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,思路很清晰,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。
第三種,就是不想回應。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,比如自己掉坑里了,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,就會呼喊“媽媽”,但是媽媽沒有回應。這讓孩子感覺自己要死了,媽媽都不會來救他。
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中,一定要做到尊重
比如有時候,孩子想和父母一起玩,而父母由于某些原因不能陪伴孩子,一定要及時進行解釋,這樣孩子也會感受到被尊重,也就不會產生其他負面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