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世紀以來,身為跨世紀初中學生卻存在著一種嚴重的厭學心理,這一問題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,同時,也值得社會及家長們的關注。這種心理主要表現為厭學、厭學、厭學、厭學、厭學、厭學、不主動、被動或根本不愿接受老師的教學,課堂上不注意聽講、走神、搗亂、睡覺…對一切學習活動如操練、作業、考試等漠不關心,甚至不學混學到輟學。例如強迫其學習,就會有痛苦、緊張、焦慮的情緒出現,或言語沖突和無所謂態度。為什么會厭學呢?
1.缺乏理想的志向,“混”字當頭。夢想是一個人奮斗的動力,但是一些初中生對當前的升學甚至就業產生了困惑和迷茫,看不到求學的出路,以為上學也無用,最大理想就是混三年,拿個初中畢業證。有些學生自己不愿去上學,但是迫于家長的壓力,只好到學校里混。上了學,上不了學,上當了。也有一些學生上學只是為了找個伴,既可以逃避父母的嘮叨,又可以逃避父母的嘮叨,把學校當作避難所,而非求知之地。同學張某說:“上?又考不上,考上沒用,不如早點賺些錢?要不是怕挨打,早沒上學。”
2.成績不佳而失去應有的自信。初中生成年感非常強,他們非常要自尊,非常要“面子”,但缺乏足夠的自信,自信是自尊的先決條件。有的同學由于成績不理想,跟不上課堂,隨著老師講課內容的不斷深化,他的負向積累也越來越多,因此而苦惱,傷心落淚。以為學習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,只有失敗后的煩惱和自卑,非常要“面子”而不能找回“面子”,他們上學只能使自己“丟人”,幾次失敗之后,信心就開始厭學。女孩萬某,只是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好,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好,不管外貌還是家庭,太丟人。
就在幾次想要上學的時候,老師的父母幾經補救,仍未挽留,早退了。“不去學校,這在心理上是一種自我解脫,”她說。
3.適應性和心理承受力差。初中學生帶著喜悅踏進了中學的大門,但面對他們的是比小學緊張得多的學習,嚴格得多的紀律,豐富多彩的課程,一張張陌生的臉孔……特別是學生,初一離開父母,獨立生活,飲食起居很不適應。心煩意亂、失落、思鄉百感交集,覺得苦是累,是不順心,于是就產生了心理「重負」,只有用棄學回家來擺脫,即使不棄學,也總在消沉中學習。例如學生何某,入學僅一個星期,就「打道回府」,原因很簡單:中學太苦、莊重,還不如小學輕松,自在。
4.學業不以興趣和好奇心為重點。這個季節年輕人好奇得很。其中一部分家庭富裕,擁有高科技的現代游戲玩具和影視器材,這些學生對此抱有好奇和興趣,有些雖然家庭并不具備,但他們會到游戲廳、錄像廳里尋找樂趣,以滿足好奇。相比之下,學校看上去似乎很窮,沒有或很少有電化教學手段,再加上學校注重抓教學,但缺少豐富多彩的活動,以致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夠。這就導致了學習興趣的偏離。眾所周知: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同學們對課程失去興趣,對學風不感興趣,又怎么能不厭學?生吳某,家中高檔摩托車,家用電器一應俱全。如問其父親年齡不知道,但問他摩托車的品牌和駕駛,游戲機的玩法,無一不懂,是什么功課?功課不做,上課不聽,任您苦口婆心教導,開導,即不開竅,關鍵是不感興趣,名副其實地心不在焉。
5.逆反心理是一種怪癖。初中學生比小學生更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和平等,不僅要求學生平等,還要求教師平等,希望得到教師的信任和理解,這是初中學生的共同愿望。但是,有些教師在育人過程中,經常忽視這一點,對學習不好或犯錯誤的學生,輕則訓之,重則罰之,導致學生逆反心理。
逆反,有對抗性地對他進行對抗。這個老師一上課,產生頭痛、心煩、氣不順、甚至要離開教室的心理:故意搗亂,氣老師或干脆不聽課,表示反抗。正是因為教師教育方法上的失誤而導致的心理負擔和壓力,使學生朝著我們教育希望的方向發展。在這一環境中厭學者因為有敵意,因此有時也會導致不良后果,如負氣離開、離校回家等。
6.不能抵抗誘惑。初中學生模仿能力很強,從眾心理普遍存在,自我渴求且展現自我,但難以辯駁,無法抵御社會上的種種誘惑。為「展示」自己,追求虛榮,攀比,穿金戴銀,談時尚,崇尚服飾華麗,抽煙、喝酒、賭博,比「酷」,追星,只顧不說讀書,把對學習的精神全部轉移到了不正當的情趣上,缺乏高尚的人生情趣,這樣的學生怎能有心機去學習?女生高某從進入中學時就表現出了對“美”的追求,每天注重衣著的打扮,為了一個“美”字,竟到商店里賒賬購物,平時出入照相館,學習一天不如一天,最后在父親的怒罵下輟學回家。
另外,產生厭學心理現象的還有家庭變故、家庭經濟拮據、同窗摩擦、早戀、自卑、自負、嫉妒、孤獨、脆弱等心理偏差。
有鑒于此,作者認為,為防止和“矯正”學生的厭學心理,家庭和社會應積極配合學校工作,同時學校也要加強自身的教育能力,注重心理教育課程的設置,多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,增強學生自信,培養學生高尚的人生情趣。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,實施素質教育,讓中學生一路走好,用良好的心態,積極主動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,使其成為真正的二十一世紀新成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