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學又稱“學習動力失調”,是不積極的情緒表現。厭學問題如不能及時有效地擺脫,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,并對人際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。反過來說,無論對社會、學校還是家長、學生,都必然是共贏。對此,我們要弄清這個問題的根源,尋找出有效的擺脫辦法。
一、從心理角度看待問題的原因:
在整個基礎教育環節中,初中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。如果學生學習動機充足,那么可以為以后的高中甚至高等學歷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。反之亦然,內驅力不夠,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,勢必使學生陷入惡性循環,從而形成“習得性無助”的困境。也就是因多次失敗而造成的自我評價與認同水平下降,從而逐漸形成定型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。這類學生容易陷入消極思維定勢,他們總是把自己看成學習上的失敗者,不管自己怎么努力,都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,總是消極地應對學習。
另外,厭學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。“自我效能感”是個體在實施某一行為前對其在實施某一行為前所能達到的信念、判斷或自我意識。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,往往對事物的處理持消極的態度,對自己缺乏信心。在選擇難度較小的任務時,他們也傾向于采取逃避的態度,遭遇挫折。這類學生常常對自己的情況感到焦慮,厭學問題也常由此而生。
二、學生的個人心理因素:
1、缺乏學生學習的內驅力。激勵是一種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為,并能促使一種行為引導某種目的的心理傾向或內在驅力[2]當代初中學生尚處于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“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”階段,在這一時期,學生的自我認識不夠,自我意識不強,多數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,往往處于無所謂甚至冷漠的狀態;對于自己的未來缺乏計劃,沒有目標和期望。
這類學生的學習主要依靠老師和家長的外部力量推動,認為學習就是幫助家長和老師完成任務。在發展心理學上,內、外因素對事物的發展均具有重要作用,而內、外因素則更為重要。要想提高學業成績,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,充分發揮內因的作用,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擺脫厭學問題,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,從而提高學習成績。
2、家長的心理因素:
家長期望過多、要求過高是造成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。家長“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”的心理訴求,使家長不能完全把子女當作獨立的個人來看待。在Kohut看來,孩子就是父母的自我對象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孩子具有兩種重要的功能:滿足其內在的優越感,并獲得自己的價值體驗。
3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,40歲左右的家長多處在職場的瓶頸期,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,渴望培養“全優生”,“小天才”的心理越來越強烈,因此,面對學生較弱的科目,父母會不顧一切地給學生施加更大的學習壓力。例如安排過多的輔導班、課外班,無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負擔,進而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。
三、為獲得自己的價值。按照拉康·雅克的“鏡像自我”概念,大多數成年人都認同自己的價值是體現在別人評價中的觀點。在中年人面臨生活和作業壓力時,父母會把別人對自己子女的認同與贊美折射到自己身上,視之為自我價值的體現。
四、教師成長心理。以教育心理學為視角,以福勒和布朗提出的教師成長心理學理論為依據,認為關注學生是教師成長的最高階段。在此基礎上,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,實現因材施教,滿足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個性化需要。
盡管大多數學校都在推行多媒體教學,并在課件、形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,但不可否認,許多教師仍然采取“填鴨式”教學,忽視個性化、內容與形式的差異,缺乏創新,墨守成規的教學是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。這類教師沒有真正順利地從前兩學期過度關注學生,不能滿足學生在課堂上的需求,對于本身就不喜歡這門課的孩子來說,無形中加劇了他們的厭學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