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的孩子不想去學校,父母需要采取哪些措施:
一、讓孩子說出你的感受。
當父母發現孩子因分離而焦躁不安時,不要以頭痛肚子痛或其他表現來掩蓋孩子焦慮的本性,就應該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感受。小孩說出自己的感受后,家長告訴他們是由于不想與父母分開而產生的。這樣父母就能對孩子說,這是正常的情況,不要害怕,因為如果覺得害怕的話會更讓人覺得難受。
二、向孩子傳授緩解技能。
當感到焦慮時,讓孩子做一次深呼吸,讓身體放松,恐懼和焦慮的感覺就會減弱,不要因害怕而自責。父母可以給孩子寫一張愛的卡片,比如“媽媽永遠愛你”“爸爸會來接你的”“我很勇敢,可以自己去學校”,然后讓孩子在感到焦慮的時候打開,這樣也可以緩解一下內心的不安。
三、假如孩子不愿去學校是因為厭學,那就需要另外一種方法去解決。
一般說來,厭學表現比較明顯的是小學生,雖然小學的課程沒有難度,沒有壓力,但是在這段時間里,孩子會面對學校生活的各種壓力。無聊的學習并不僅僅是孩子不肯學習,而是對上學的事情你很反感,對同學和老師也非常不耐煩,他們會逃避上學,更不愿坐在教室里學習,回來也不愿寫作業。父母若發現孩子有厭學現象,就應盡早給予指導,只有孩子不排斥學習,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。
1.為孩子創造和諧、溫馨的家庭環境。不要為寫作業或學習問題爭論不休,否則會讓孩子更加厭學。
2.改善情緒。父母要盡量與孩子保持溝通,無論他們是快樂還是不快樂,都要不斷地溝通,不要讓孩子一人獨處。
3.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。為了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與同伴交往,現在每個孩子的學習任務都非常繁重,大多數孩子就算是在周末也要參加各種補習班,根本沒有時間一起玩。
4.提高孩子的抗壓性。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,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,不要讓他們為了一些小事而埋怨,躲在自己舒適的圈子里。
四、還有一種讓孩子厭學的情況,在學校里被孤立,他們害怕上學。
①父母要分析孩子為何被孤立,有些孩子由于人際溝通能力差,不愿與人交往,自我中心的意志過于強烈而不愿融入團體,還有的孩子性格較軟,內心敏感,對同學間的交流容易出現過度情緒反應。
②學習如何表達。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,孩子不合群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開口說話,父母在家里要訓練孩子積極表達的意愿,把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說出來。所以,當你和別人交流時,才能進行交流。
③培養孩子信心。許多孩子因他們被孤立而產生自卑心理,從而導致惡性循環,更無法交到朋友。父母能夠給孩子們建立自信,告訴他們即使沒有人與自己一起玩,也要學會自得其樂,自己才能吸引他人與自己的關系。